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旗飘扬在南京城

2021年02月22日 04:14   来源:经济日报   

  渡江胜利纪念馆里陈列的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照片,记录了解放军战士渡江的历史画面。 邹健东摄

  2019年4月23日,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升国旗仪式在渡江胜利纪念馆举行。(渡江胜利纪念馆供图)

  当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总统府”历史画面。邹健东摄

  奋勇前进 占领“总统府”

  在江苏省南京市三汊河的渡江胜利广场上,矗立着6组49颗红色五星组成的群雕,呈现出“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景象。其中,最高的雕塑49.423米,这个数字代表着南京的解放日期:1949年4月23日。

  72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发起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于4月21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对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发出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吴小宝告诉记者,4月23日晚,解放军第35军所属第103师、第104师、第105师连夜过江后,先后占领了紫金山、狮子山、清凉山、五台山等制高点和市区。

  第104师的先头部队占领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总统府”,将鲜艳的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从而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隐蔽战线 建立奇功

  南京的解放,除了依靠过江的人民解放军的雷霆万钧之力,我党在南京的地下组织也功不可没。南京解放前夕,城内的中共党员已发展了近2000人。他们深入到工厂、学校、机关、警队等,组织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与城外大军里应外合,实现了南京城的平稳解放。

  当时南京城内有96万人口,约有三分之一失业、无业。为了破坏南京的社会治安,国民党敌特机构还特意从监狱中放出惯匪、惯窃3000余人,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制造麻烦。

  面对这一严峻的治安形势,中共南京市委发动学校、工厂、商店、机关的广大群众,储水、储粮,成立了应变委员会、维持委员会、纠察队、巡逻队等,保护自己的单位、宿舍、物资财产的安全。全市大学、中学甚至小学的师生员工也都组织起学生纠察队,巡逻、站岗、放哨,维持治安,迎接解放。

  4月22日下午,国民党匆忙决定放弃南京,并下令在撤离前炸掉港口、火车站、机场、重要仓库等。但是,敌人的阴谋很快遭到工人纠察队的坚决抵抗。当时敌军一名工兵营营长带领爆破小组企图炸毁南京老江口火车轮渡栈桥,遇到栈桥工人奋力抵抗。中共地下党员潘逸舟一面喊话示警,一面用机枪扫射,阻止敌人破坏。分工负责保护栈桥的中共党支部委员林大宗立即带领起义警察奔向栈桥支援,与水上警察合力保住了栈桥。

  敌军溃逃时,南京东区警察局副局长周春萱挺身而出,公开表示留城维持治安。在中共地下党的努力下,解放大军进驻南京城,水厂正常供水、电厂正常供电,电信局也正常运转。

  在中共南京市委的领导下,南京城没有遭受大的破坏。渡江战役总前委进入南京城后,向中央军委报告称:“此次各机关保护尚好,秩序尚未大乱,主要得力于秘密市委,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全力支前 人民选择

  “为了渡江,老百姓把自家房子拆了,把房梁拿来给我们修工事。”现年96岁的渡江老战士李剑锋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当地百姓“破家支前”的场景。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殆尽,但国民党军依旧企图凭借长江天险来阻挡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脚步。为封锁长江,他们把长江沿岸沿线能够找到的船只全部开到江南或损毁。为解决渡江船只,许多老百姓把自家的门板卸下来造船,还有老人主动把自己的寿材献出来造船。仅半个月,当地百姓就造船1428只,足够解放军一次运送3万兵力。

  今年,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南京的渡江胜利纪念馆正在整体修缮改造。纪念馆广场中心,一个超大的木制活动板房被保护得特别严实,里面陈列着渡江战役的重要文物——“京电号”小火轮。

  吴小宝告诉记者,当时,南京首都电厂工人将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运煤船“京电号”小火轮开向北岸。与此同时,机务段轮渡所工人也将他们保存下来的“凌平号”拖轮及可载二三百人的趸船开出,迎接解放军渡江。24日拂晓,水上警察局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把国民党军队赶进三汊河的8艘巡逻艇开出,并拖着民船向江北急驶,后来又组织了上江、下江、内河的木帆船、小划子以及民生轮船等公司的大小轮船加入接运解放军的行列。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研究员刘晓东说,淮海战役胜利后,“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已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百万大军面对残余的国民党反动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取得战役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渡江战役中,整个长江沿线征调民工达320万人。

  天翻地覆 今非昔比

  7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京城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2020年,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4817.95亿元,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十强城市。

  自2018年以来,南京推动创新名城建设,科技创新动力进一步被激发。2020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3.4%;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总数突破65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42家,增长50.2%。目前,南京市已签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409家;累计孵化引进企业8914家,申请专利近万件,设立天使基金规模超过80亿元,搭建各类公共技术平台超过300个;全市新型研发机构中共有6名图灵奖、诺奖获得者和111名中外院士。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的张敬华表示,南京已经迈入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面临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面向2035年,南京提出了“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愿景,将塑造“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城市特色风貌,形成“一江两岸”联动发展新格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海燕)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 11010202009785鍙�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旗飘扬在南京城

2021-02-22 04: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渡江胜利纪念馆里陈列的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照片,记录了解放军战士渡江的历史画面。 邹健东摄

  2019年4月23日,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0周年升国旗仪式在渡江胜利纪念馆举行。(渡江胜利纪念馆供图)

  当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总统府”历史画面。邹健东摄

  奋勇前进 占领“总统府”

  在江苏省南京市三汊河的渡江胜利广场上,矗立着6组49颗红色五星组成的群雕,呈现出“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景象。其中,最高的雕塑49.423米,这个数字代表着南京的解放日期:1949年4月23日。

  72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发起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于4月21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对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发出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吴小宝告诉记者,4月23日晚,解放军第35军所属第103师、第104师、第105师连夜过江后,先后占领了紫金山、狮子山、清凉山、五台山等制高点和市区。

  第104师的先头部队占领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总统府”,将鲜艳的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从而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隐蔽战线 建立奇功

  南京的解放,除了依靠过江的人民解放军的雷霆万钧之力,我党在南京的地下组织也功不可没。南京解放前夕,城内的中共党员已发展了近2000人。他们深入到工厂、学校、机关、警队等,组织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与城外大军里应外合,实现了南京城的平稳解放。

  当时南京城内有96万人口,约有三分之一失业、无业。为了破坏南京的社会治安,国民党敌特机构还特意从监狱中放出惯匪、惯窃3000余人,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制造麻烦。

  面对这一严峻的治安形势,中共南京市委发动学校、工厂、商店、机关的广大群众,储水、储粮,成立了应变委员会、维持委员会、纠察队、巡逻队等,保护自己的单位、宿舍、物资财产的安全。全市大学、中学甚至小学的师生员工也都组织起学生纠察队,巡逻、站岗、放哨,维持治安,迎接解放。

  4月22日下午,国民党匆忙决定放弃南京,并下令在撤离前炸掉港口、火车站、机场、重要仓库等。但是,敌人的阴谋很快遭到工人纠察队的坚决抵抗。当时敌军一名工兵营营长带领爆破小组企图炸毁南京老江口火车轮渡栈桥,遇到栈桥工人奋力抵抗。中共地下党员潘逸舟一面喊话示警,一面用机枪扫射,阻止敌人破坏。分工负责保护栈桥的中共党支部委员林大宗立即带领起义警察奔向栈桥支援,与水上警察合力保住了栈桥。

  敌军溃逃时,南京东区警察局副局长周春萱挺身而出,公开表示留城维持治安。在中共地下党的努力下,解放大军进驻南京城,水厂正常供水、电厂正常供电,电信局也正常运转。

  在中共南京市委的领导下,南京城没有遭受大的破坏。渡江战役总前委进入南京城后,向中央军委报告称:“此次各机关保护尚好,秩序尚未大乱,主要得力于秘密市委,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全力支前 人民选择

  “为了渡江,老百姓把自家房子拆了,把房梁拿来给我们修工事。”现年96岁的渡江老战士李剑锋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当地百姓“破家支前”的场景。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殆尽,但国民党军依旧企图凭借长江天险来阻挡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脚步。为封锁长江,他们把长江沿岸沿线能够找到的船只全部开到江南或损毁。为解决渡江船只,许多老百姓把自家的门板卸下来造船,还有老人主动把自己的寿材献出来造船。仅半个月,当地百姓就造船1428只,足够解放军一次运送3万兵力。

  今年,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南京的渡江胜利纪念馆正在整体修缮改造。纪念馆广场中心,一个超大的木制活动板房被保护得特别严实,里面陈列着渡江战役的重要文物——“京电号”小火轮。

  吴小宝告诉记者,当时,南京首都电厂工人将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运煤船“京电号”小火轮开向北岸。与此同时,机务段轮渡所工人也将他们保存下来的“凌平号”拖轮及可载二三百人的趸船开出,迎接解放军渡江。24日拂晓,水上警察局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把国民党军队赶进三汊河的8艘巡逻艇开出,并拖着民船向江北急驶,后来又组织了上江、下江、内河的木帆船、小划子以及民生轮船等公司的大小轮船加入接运解放军的行列。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研究员刘晓东说,淮海战役胜利后,“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已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百万大军面对残余的国民党反动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取得战役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渡江战役中,整个长江沿线征调民工达320万人。

  天翻地覆 今非昔比

  7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京城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2020年,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4817.95亿元,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十强城市。

  自2018年以来,南京推动创新名城建设,科技创新动力进一步被激发。2020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3.4%;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总数突破65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42家,增长50.2%。目前,南京市已签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409家;累计孵化引进企业8914家,申请专利近万件,设立天使基金规模超过80亿元,搭建各类公共技术平台超过300个;全市新型研发机构中共有6名图灵奖、诺奖获得者和111名中外院士。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的张敬华表示,南京已经迈入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面临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面向2035年,南京提出了“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愿景,将塑造“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城市特色风貌,形成“一江两岸”联动发展新格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海燕)

(责任编辑:符仲明)

查看余下全文